朝鲜遗孤被志愿军夫妇收养,长大后坚决不回国,一生不学朝鲜话_解宝贤_孩子_王子修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毛主席发出动员令,全国掀起了一股空前热烈的参军浪潮。无数年轻男女响应祖国的召唤,纷纷踊跃报名,甚至有许多夫妻双双参战。第64军的后勤部长王子修随部队远征朝鲜,而他的妻子解宝贤也怀着满腔的报国热忱,坚定地申请加入战斗行列,准备为国效力。
当时部队有明确规定:有子女的女性军人不得前往朝鲜战场作战。解宝贤恰巧没有孩子,身体健康且意志坚定,因此她毅然向组织递交了申请。经过审核,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。自此,她开始了与朝鲜人民之间那段深厚且难忘的缘分。
起初,解宝贤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。由于战事频繁变化,部队不断转移驻地,每到一个新地,她和战友们都要寻找天然的山洞作为临时避难所。敌机时常盘旋于天空,随时威胁着轰炸安全。在一些地区,由于缺乏天然洞穴,战士们只能手持铁镐亲自挖掘一个个狭小的地洞,每个洞只能容纳一人。解宝贤和同伴们就这样度过了长达半年的艰苦岁月,生活条件极为艰难。
展开剩余74%1951年夏天的一天,解宝贤和战友们在一个简陋的防空洞里疲惫地休息,忽然一名战士急匆匆跑进来,怀里抱着一个一岁多的男婴。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刚刚的空袭中不幸遇难,而他侥幸幸存。男孩显得异常惊恐,眼神空洞,面无表情,既不哭也不闹,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麻木了。看到这个模样,解宝贤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怜悯和母性本能的关怀。
从那天起,解宝贤亲自照顾这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。她喂他吃饭,给他换衣服,还把军队发放的军装拆改成适合他的尺寸。有一次,解宝贤背着男孩去前线探望丈夫,甚至用丈夫的枕套为孩子做了一条裤子。王子修对这位“捡回”的孩子并无异议,反而像亲生父亲一样,给予孩子满满的关爱和温暖。
不过,带着孩子长时间行军确实带来了诸多不便,战友们纷纷劝解她将孩子托付给当地百姓抚养。可解宝贤与孩子之间早已建立起深厚感情,她舍不得分开。后来,部队转移到了一个名为车目洞的小村庄,那里有一个四口之家——爷爷奶奶、年轻的母亲和一个小女孩。这个家庭非常喜欢这个男孩,奶奶抱着他就像亲孙子般疼爱,还提出愿意收养他。战友们也鼓励解宝贤把孩子留给他们。可就在这时,男孩似乎察觉到将被留下的意图,紧紧抓住解宝贤的衣角,死活不肯松手。
最终,解宝贤还是舍不得把孩子交给别人。后来,有位战士开玩笑地说:“他这么依赖你,不如你就收养他当儿子吧!”这句话无心插柳,却在解宝贤心中埋下了种子。自此,她将男孩视如己出,取名“王永生”,并为他定了一个特殊的生日——1949年7月1日,这一天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。
时光飞逝,半年后,解宝贤与丈夫王子修的部队即将调往19兵团,带着王永生继续前行已不再方便。于是,王子修决定由警卫员提前将王永生送回国内,安顿在陕西宝鸡的一所幼儿园。1953年,志愿军班师回国后,王子修和解宝贤又将王永生接回身边,继续抚养。之后,解宝贤与王子修育有四个亲生孩子,但对王永生的爱从未因此减少分毫。
王永生渐渐长大,童年的记忆却变得模糊。他始终认为王子修和解宝贤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,直到成年成家后,母亲才向他坦白真相。解宝贤对他说:“如果你有一天想回朝鲜,回你的祖国,我们不会阻止你。”王永生听罢,虽然感到惊讶,但坚定地回答:“我是妈妈的儿子,哪里有妈妈,哪里就是我的家,我不会去朝鲜的!”
发布于:天津市